“目前国内铜加工业呈现产能过剩、高精不足的问题,平均利润率只有3%~5%。” 海亮集团副总裁汪鸣对《第一财经日报》透露,而在即将建成的新增产能中,高产精品产能仅占40%左右。
需求:外冷内热
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的铜加工企业曾面临急剧的市场萎缩。王碧文回忆,2008年9月份市场需求开始下滑,市场平均萎缩约30%~50%;到了2009年,由于国际市场复苏缓慢,当年铜材出口全面下滑。而至今随着对通胀的担忧,国际市场仍未恢复“元气”。
汪鸣也对记者透露,目前国外部分出口市场还因为“双反”的压力受阻。
“在经济危机之前,我们铝材的出口量占15%,铜材占9.5%,现在铜材的出口恢复不到5%,铝材的出口恢复不到10%,还都差50%和30%没有恢复。”中国有色金属加工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马世光也对记者指出,在内需刺激下,铜加工业每年产量都是两位数的增长。马世光认为,到“十二五”末产能控制在1600万吨是比较合理的。
汪鸣也指出,面对全球经济不振,加之美国反倾销,国内几家大型铜管加工企业已经将境外销售重点转移至亚洲、拉美、中东等新兴国家与地区,重视尚处于空白地域的市场开发力度,以获取新的商机。比如海亮集团就增加了内贸销售的比例,去年内贸销售占比已经增加到了50%,并且在越南设厂,避免“双反”政策的冲击。